台東是一個充滿陽光的城市,前幾天所安排都是戶外的行程,在酷熱的天氣裡晒了幾天的太陽。實在有點受不了。今天要參訪地點「史前文化博物館」,是室內行程終於有冷氣可吹了。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非常具有文化意涵,這個景點已經期待很久了,
這是「史前博物館」的外觀,前方廣場十分廣大,由於位於郊區,視野十分的開闊。
wishcome在學生時代,表現最為出色是理化,但卻選擇了社會組;社會組的學科最有學趣是地理與歷史,但最後志願卻選擇了念商科…哈哈哈,人生多無耐。
這幾年對於這一方面歷史還是很有興趣,記得當年的歷史的初章就是在介紹史前人類史,但對於台灣史前的介紹也較少,剛好今天來參訪來吸收一塊
史前博物館位於台東市近郊,雖位處較為偏僻,但典藏十分的豐富,是想好好認識台灣史前史與南島民族文化不容錯過的重要據點,
史前博物館的開放時間為: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休館時間:每星期一(遇國定假日、補假日、選舉日則照常開放)、農曆除夕、年初一。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進入大門的一樓大廳
史前博物館共有3層樓的陳設文物,但文物館藏集中在2F及B1
2F主要館藏在於:「台灣自然史」、「台灣南島民族」
B1主要館藏在於:「台灣史前文化」
門票資訊:(資料出處:國立史前博物館:https://www.nmp.gov.tw/content_161.html)
全票 新臺幣80, 適合一般民眾
團體票 新臺幣60元 適合參觀人數10人(含)以上的團體
優待票 新臺幣50元 適合
● 6歲以上未滿12歲之兒童。
● 持學生證之學生。
免費票 免費 請出示證件至售票處換(購)票
● 65歲以上長者平日免費、假日半價。
● 未滿6歲之幼童。
● 領有並出示身心殘障手冊者,及必要之陪伴者一人。
● 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者。(限依本國志願服務法核發者)
● 每週三學校教師及學生免費參觀(實施期間106年9月1日至107年8月31日)。
在一樓買了門票上二數參觀,值得一提的是,持此票卡亦可免費參觀位於台東火站車附近的「卑南文化公園」
台灣的史前文化與世界的分類方式相同,以「舊時器」、「新石器」、「金屬時代」來劃分,而卑南文化遺址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代表,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8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光石棺的發掘就超過2000多具,遺址發現的所在地點,就在現今的「台東火車站」附近
根據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網站資料介紹如下:
出處網址:https://www.nmp.gov.tw/content_193.html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圖下為2F的展示廳,史前博物館每日有4個梯次的導覽,。2F的展示廳就是導覽的集合地點
每次的導覽時間約1個小時,4個梯次時間為:上午:9:30,10:30 下午:2:30 ,3:30。唯有要提醒各位朋友,館內可拍照,但不可使用閃光燈
我們今天選擇導覽的重點在於「台灣的史前文化」,其他的館別只能蜻蜒點水般的瀏覽過
臺灣自然史,根據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解說,臺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後,自海底快速抬昇而形成的島嶼,其中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火山運動,形成台灣目前的樣貌。約在20萬年前台灣的地質已不在有大規模的變化,地貌大致形成現今樣貌
但每10萬年的冰河期,在冰河時期,臺灣和歐亞大陸板塊是相通的,這時的台灣海峽還是冰封的一片,在上個冰河期一些史前人類與動物便過臺灣海峽來到臺灣。
上3張圖中展出在澎湖海溝和臺灣挖出的一些史前動物模型,這是身高4米多的「淮河象」,站在旁邊實在很震憾,化石中其中還有「豹」、「犀牛」及「 蒙古馬 」…等動物化石
雪山山脈的冰河遺跡,是當時高山冰河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明。如:武陵農場的櫻花鉤吻鮭及台灣高山上的臺灣山毛櫸這兩種保育類稀有生物,就是展現冰期孑遺生物的最佳証明。
接下來是導覽至B1的臺灣史前文化,台灣有歷史記載約400年左右,在這之前均稱為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 舊石器時代:已知用火,過著漁獵的生活,主要代表文化:台東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台南左鎮人
- 新石器時代:已會農耕與陶器的出現, 代表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卑南文化
新石器與舊石器的石器差別主為「磨製」與舊石器以「敲擊」方式是一項進步
-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上下圖中,是我們今天早場9:30-10:30導覽人員。史前文化博物的導覽人員,學術淵博訓練有素,解說詳細生動妙語如珠,極富教育與休閒的價值。
說實在如果沒有導覽人員的系統化解說,這麼豐富的館藏要有條理看完,實在很困難的事!
史前文化博物館目前的多媒體設施已結合VR, AR的設施,提供民眾與古文化有進一步的互動,此圖為民眾在此掃描臉部的線條,您就會出現在畫面影片中成為影片的主角。
話說台灣史前文化的舊時器時代,過著漁獵的生活,代表文化最為有名為長濱文化(發現代表地點為:長濱鄉的八仙洞,距今約50,000年),黑潮洋流台灣從南端的墾丁的鵝鑾鼻沿著海岸北上,黑潮帶來洄流的魚類,形成豐富的漁場,也吸引舊石器人類聚集在此生活
這是台灣新石器人類的漁獵示意圖,圖中的漁獲有台灣的常見的鬼頭刀、鯊魚、鮪魚‧‧‧‧
有注意到下方史前人類的耳垂了嗎?耳垂的大洞是長期穿戴「玉飾」所造成…我想應該很痛吧???史前人類在自然環境循求生存之道,其中多為以親自嘗試來化為生活經驗,看到這一幕,使我想起及神農氏及世界第一個吃龍蝦的人。他們一樣都很有勇氣!!!
這是史前人類在捕抓魚類所使用的手法與現今差不多,有有繩釣、竿釣、網撈及鏢魚等方式,只是工具的新進程度不同,這是所使用的「魚鉤」,其材質為魚骨磨製而成
這是新石器時代的「台北盆地圓山文化」,當時的台北湖是一個半淡水,半鹹水的湖泊,有著相當豐富的漁產與貝類
他們所撈拾的貝類,吃完之後隨手丟棄,形成豐厚的貝殼堆積,考古學家稱之為貝塚:
新石器時代已經有陶器與農業、畜養家畜的出現,這是製陶的示意圖。大家有看到旁的狗嗎?從石器時代就開始狗是人類的忠誠夥伴…導覽人員問我們一個問題,我今也來問問各位朋友…新石器的史前人類吃狗肉嗎???
答案是「有的」,只是無法証實是吃自家的狗,或是吃別人家的…我想應該是吃別人家的吧!!!這樣想比較不會那麼難過~
台灣史前人類的陶器中較少有彩繪圖飾的發現,大都是幾合圖案的繩紋、蓆紋及籃紋
十三行遺址-台灣金屬器時代的來臨(在新北市八里地區)
出土的古物中,有人面形陶罐、青銅刀柄、金、銀和銅製的金屬裝飾品,玻璃手鐲、耳玦、玻璃珠,以及瑪瑙珠首飾,出現可能是經過對外貿易得來的泊來品
十三行文化,鐵器的運用是一項重要的發現,也因為鐵器及其他金屬的運用,發現石器文物相對較少
這是金屬器時代的另一個文化代表「蔦松文化」
接下來就是卑南文化的展示了,也是此博物館最為重要的典藏
而卑南文化遺址為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代表,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地點座落在目前的台東火車站附近,面積之廣,佔地約八十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光石棺的發掘就超過2000多具之多,卑南文化公園(卑南遺址)也就是其中一部份
石棺的石材來自於中央山脈的,但有一特別現象就是石棺的埋藏方向,均是腳朝向台東火車站的北北東方的「都蘭山」,可見卑南文化已有某部分的信仰,及歐亞版塊與菲律賓版塊交接的「都蘭山」在卑南文化的史前人類心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
卑南文化的農業推測是種植小、米陸稻為主;狩獵工具則以矛、簇居多
這是史前人類所使用石梯,在外表很難看的出來,此文物是從較為光滑面的方向研判,應該是人為踩踏形成,應該是作為梯子之用的可能性比較高
史前人類的玉器,由於玉器硬度高,製作需要熟稔的技巧與經驗 ,
出土的5000多件玉器,包括各式玉玦耳飾,玉管、玉玲項鍊, 玉斧、玉矛頭、管型玉飾 以及玉鐲、臂環等,式樣繁多令人目不暇給,材料皆來自花蓮豐田及西林地區的台灣玉。
從玉器的精細度推測史前人類可能已有專門製作玉器的工匠卑南遺址有也出土玉器廢料,
代表有部分玉器是在當地製造的。但是廢料的數量不多,與大量的玉器不成比例,研判大多數的玉器仍是由外地輸入而不是當地製作。
不但如此,菲律賓、越南的史前遺址中也有發現與台灣相同成份的玉石,顯示台灣的豐田玉相當有名及海上貿易盛行
其中以「人獸形玦耳飾」最為盛名,更被選為代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標誌
「人獸形玦耳飾」製作精美,其中雙人頭上所扛的「獸」研判是在台灣已經絕種的雲豹
還有一些不知用途的石器…
最後問了導覽員一個問題:誰是「卑南文化」的子孫?導覽員想了一下回答:「目前未有直接的証實」但從「物証顯示」,卑南文化人很可能是「排灣族與阿美族的祖先」…
史前人類展示館十分的豐富,無法一一向大家介紹,如果大家有興趣,親自走一回來這裡參觀,享受這裡的解說服務,包您有一趟收獲滿滿的文化之旅
結束史前文化展示館的參觀回到2F的「南島民族文化」繼續參觀
在漢人大規模遷居台灣之前,台灣早已為南島語系民族所居住。
居住在台灣的南島語系民族,可分為原住民族與平埔族群,
平埔族已被漢族同化,而台灣的原住民族,其中原住民族共有十六個族, 大都保有自已的語言及文化傳統
16族原住民族分別為: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館內的介紹,包含各族的地區分佈、文化特質、宗教信仰、服飾、祭典及工藝
這是達悟族的拼板舟
十六族各有不同的文化、部落結構、宗教信仰與傳說
每一族的傳說,都是一則則相當精彩的故事
史前博物館的館藏太豐富了,參觀都忘了時間,時間已過了中午,早已飢腸轆轆
出來2樓的展示廳,順便到紀念品商店逛了一下
仿真的藝品在參觀之後,更覺得他們的美
回頭看了一下史館大廳館外風光,此次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看著早已餓扁的家人,哀怨的臉色十分的嚇人…
真的該離開了…我想我下次會再來(完)